獨家專訪

上有老下有小、職場不順 心理師給人生谷底的40歲世代:活著就好

【柯書林專欄】上有高堂下有孩子,怎能不為五斗米折腰?身為三明治世代,此時的你需要「省電模式」 :被生活壓垮了,不如就先躺著吧!

三明治世代-中年-壓力-心理師 圖片來源:陳德信攝
    其他

「心理師,你下班了嗎?」某天,探進頭來悄聲問著的,是醫院的同仁阿霞。 「就剩一份紀錄要寫,怎麼啦?」誰叫今天新案特別多,不趕緊整理,恐怕下次晤談就會張冠李戴了。

 「能聊幾句嗎?」阿霞眼眶竟已泛紅。 「那你一邊說我一邊寫,」見她一臉愁容,只得將很想結束超時工作的心給暫時壓抑住。

「我覺得自己老被A給針對……,」話匣子一開,淚水就再也壓抑不住。儘管白色巨塔裡的伙伴個個學有專精,然只要是人,總會碰上跟伙伴相處上的難處。「要不是上有爸媽下有兒子,沒這份薪水真的不行,不然我真想直接遞上辭呈……,」她委屈口吻中還帶著憤憤不平。

看來又是一位處於「要顧及上、下兩代,扮演多重角色」的三明治世代。隨著平均餘命逐年增加,長壽的上一代,卻經常得帶著慢性病,遑論失智長者也是跟著增多;另外因子女生得少而更為寶貝,家長個個幾乎都得賣命地「孝子」。這些都是讓夾在中間的三明治世代,成了名符其實的夾心餅干。

「在一般情形下,人在一生各年齡階段所經歷的滿意程度可以連成一個U型曲線,人生心情的谷底,正好落在40多歲的時候,」這是英國華威大學Andrew Oswald的研究,與三明治世代的高壓處境不謀而合。(看更多:研究:人生最悲慘的年紀,是47歲

廣告

其實光想像年過40,臉上皺紋愈來愈深不說,身材更是非常容易走山走到一個想乾脆放棄的程度。於此同時,還得面對職場上累積已久的不得志,甚至與家庭成員的互看不順眼。這還不包括自己與家人在健康上亮起紅燈。

「那你想怎麼辦?」匆匆將紀錄註記完,抬頭望著阿霞。

「我,真的好想跟A翻臉喔!」她聲音略抖地說。

「忍耐的確會有限度。嗯,那你最近睡得著嗎?」索性抱起繼續加班的心態,開始打量這「夾心餅」有無突然碎掉之可能?

「愈來愈難入睡是真的,欸,你說跟A翻臉會不會更糟啊?」阿霞一臉疑惑說。看來她還在想著怎麼處理A。

「忍或爆,反正肯定都是繼續難過的啦!」語氣有些急促,意識到自己也快不行了。

「喔,那怎麼辦好?」直接想問結論的阿霞,或許也是察覺我耐心不足。

廣告

「回頭我給你一些資料,你讀了就知道,這幾年算是你人生的一大道關卡!」我打算搜尋一下有關中年三明治世代的壓力報導給阿霞參考,「對了,你要回家煮什麼?要不要讓自己先去外頭公園先走兩圈,流流汗,然後回家跟孩子說媽媽壓力太大,公休一晚!」

「不行啦!這樣婆婆會給臉色啦!」阿霞完全不能接受。

「好啦,那你睡前撥幾分鐘,跟自己說說話,把難過跟委屈寫下來,」我帶著「這是底線」的眼神說。

「這是為什麼?」她一臉疑問地說。

「不然你快生病了,你應該不想存了半生的薪水,日後轉帳回醫院吧!」語畢決意起身,示範何謂「先照顧好自己」,「記住:多喝水、多流汗,留點時間做自己想做的活動,管他A好不好相處,先以不讓自己生病為目標,不然就太不值得了!」

廣告

我對阿霞說這些話的同時,似乎也是講給自己聽。關於跟自己說話,從事臨床心理工作超過20個年頭,以前的我,會忙著幫個案解決困擾,減輕壓力;但現在的我,反而會放慢腳步,用心感覺其所受之苦。

我甚至覺得,正因每個人都想過得好,而人生不如意的事又十之八九,所以個案會碰上煩惱,其實是正常的!(看更多:如何走出憂鬱?「承認自己過得不好」就是重返快樂的開始

心理學提供了許許多多的減壓方法,多少都有些幫助放鬆的作用,然而放鬆的效用卻總是暫時的,就像按摩跟SPA,或許可以讓人短暫放鬆,但只要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,不出兩天,身體必然又是開始緊繃。

廣告

其實,有煩惱或承受了壓力,才是生活的常態。而生命中所遇上的苦,將遠遠超過自己可以想像的程度。 許多受傷很重的心靈都沒發現自己傷勢有多嚴重,或許是被苦壓成習慣了吧,每天都扛著重擔在地上爬,只是每爬進一步,血漬也跟著拖長一段。

要不要試著用「省電模式」來過活?讓傷重的自己只單單地趴著,在喘不過氣時,輕輕地呼出,再慢慢的吸進,覺得身體哪邊不順時,就把氧氣多送點過去。身體跟心理,其實都需要被關照與被了解!

可不可以讓自己單單「示範還活著」就好?能被別人懂時,記得要謝謝對方,因為這個人真是在那生命瞬間的貴人。但萬一等很久都沒碰上呢?2005年的某個午後,我在生命的低潮中跟自己說話。發現自己受困甚深,卻也驚豔自己真的很不簡單,原來在作繭自縛這麼一段時日後,還能「示範活著」耶!

廣告

「被了解」的力量真的很大,無論是透過他人或經由自己。剩下就只看你們是否願意練習當自己的治療師,成為了解自己的貴人。喔不,應該稱之為「心理自聊師」。(責任編輯:曹凱婷)

相關熱門主題
關於作者 柯書林
關於作者 柯書林
筆名舒霖,出生北投,天性多感。長年投入臨床心理專業服務同時,也練習用心關照自己。著有《心理師的眼睛》《心理師的單行道》(爾雅),與《小心肝變大暴龍》(三采)。
延伸閱讀
你可能有興趣
#廣編企劃|雲林轉型,農工商科技城開創未來!|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
最新訊息
【每日6元】AI x 編輯協作為你精選國際大事
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
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

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,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